皇会津门无匹哉,
喧阗悬彩尽歌台。
辇迎腾驾萬幡舞,
塞巷填街百戏来。
——为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出版吟诗,欣缘道人于甲辰秋左隶并书
注:光绪十年张焘的《津门杂记》云:“三月二十三日,俗传为天后诞辰。天津系濒海之区,崇奉天后,较他处尤虔。东门外有庙宇一所,金碧辉煌,楼台掩映,即天后宫,俗称娘娘宫。庙前一带,即以宫南宫北呼之。向例此庙于十五日启门,善男信女,络绎而来。神诞之前,每日赛会,光怪陆离,百戏云集,谓之皇会。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莫忘非遗里的“津派”
作者 姜维群
知道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珍贵文物《天津天后宫行会图》,这个长达百米的画卷从清代一直沉睡在那里。从事天后宫皇会研究的民俗专家尚洁女士,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终于全面解读了这个长卷,完成了《天津天后宫行会图(汉英对照)》和“汉日对照”两书,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题写书名,为“津派”非遗平添了一个重要成果。
说起“津派”,在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藏着天津最典型的“津派”,并被世界关注着。2003年10月 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国于2004年8月加入该公约。200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莆田市“妈祖祭典”榜上有名。2008年,天津天后宫“妈祖祭典(天津皇会)”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审议决定,将中国的“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天津天后宫,民间称为娘娘宫,这个异于妈祖庙的称谓,显示了天津与世界 8000 座妈祖庙宇的不同。天津的天后宫经过几朝多代皇帝勅封,由“妈祖”的民间称谓,在天津逐步成了天妃,成了天后,成了娘娘,供奉她的庙也成为了宫。由此引发出来的七百年独特祭祀方式也随之成为皇会,即在天后诞辰的农历三月廿三日举行皇会行会活动,旷世仅存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也由此横空出世。
天津作为年龄仅600余年的城市,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架构里不是悠久漫长的,但是,天津的天后宫甚至早于这座城。有句老话,先有娘娘宫,后有天津卫。天津作为关乎国运的京畿门户,近代在全国乃至世界形成重大影响,形成城市独特的,甚至许多是唯一的文化,这个皇会,乃至衍生出来的民间行会,就是我们风味满满特立独行的“津派”。
天后宫皇会行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就有了历史的记录,可是,没有详尽谨严的解读通释,不过是躲在深闺唤不醒的纸片,一切等于零。
著名民俗学专家陶立璠先生在这本书“前言”中,对尚洁女士的坚持守望和进取做了记录:
这份深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风俗画卷,直到1988年“首届天津民俗文化博览周”期间,才在天津市民俗博物馆与观众见面,并引起妈祖文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尚洁女士也是关注者之一。自此以后,尚洁长期与《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伴,先后完成了《天津皇会》《皇会》《天津市志·妈祖文化志》等研究课题并结集出版。其中《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研究颇为艰难,因为该图画工虽然精美,但关于图录的题记与叙事,文字却不甚规范,而且大量使用天津方言土语,解读颇为不易。好在尚洁是天津人,周围又有许多天津民俗学贤达,随时可以请教。加之她深厚的田野考察功底和文献研究功力,终于出色地完成了《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题记校注与图说,为天津妈祖文化和皇会研究者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宝贵参考。
这是一个庞大的文字工程,虽然长卷绘画工细,书写的楷书工整端正,但是书写者像是根据录音整理的一样,同音字的乱用、异体字的随意、错别字的臆写,再加上天津本地的方言土语参杂其间,就是这样一团乱麻,硬是被整理了出来,使得百年文物重新涅槃,而且再用英文、日文等翻译出来,“津派”的民俗宝库增加一瑰宝,并走向世界。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作为“一带一路”海内外交流的成果,荣获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书香天津的推荐好书,还代表中国参加国外书展,广获好评。
“津派”被提出,不是一个招牌幌子,应该是天津文化的又一沃土,它需要我们汗水的耕耘,需要文字的、物质的佐证,民俗专家尚洁为我们做了良好的示范。可不可以这样说,天津不缺少“津派”的课题,而是缺少发现者、研究者。不是吗?(刊于2024年9月4日《中老年时报-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