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大写意国画作品——刘荫祥先生《向日葵》解析

编辑:徐庆举
2025-08-17

文|刘思达

(注:2025年8月15日是刘荫祥先生逝世5周年,谨以此文缅怀这位国画大家。)

刘荫祥先生的大写意作品个性鲜明,结构精准,笔墨至简,哲思新颖,自成体系,令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例如其画蝌蚪题款为“小时默默无闻,长大一鸣惊人”;画菊花题款为“生不逢时靠自强,深秋时节成花王”;画秋柿题款为“叶赞,当硕果累累的时候,叶却欣然离去”;画向日葵题款为"向日葵向太阳天天向上,成熟时低下头不争荣光"……,上述作品都是透过大写意笔墨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自然界事物中发现新颖的哲思观点和独到的绘画语言,为动植物赋予生命,令人津津乐道,回味思考。

《小时默默无闻,长大一鸣惊人》 刘荫祥作(2014年)


《生不逢时靠自强,深秋时节成花王》 刘荫祥作(2006年)


《叶赞,当硕果累累的时候,叶却欣然离去》 刘荫祥作(2010年)


接下来笔者以刘荫祥先生原创国画大写意向日葵作品为例,为大家解析刘先生的构思。

刘荫祥先生原创国画大写意向日葵作品主题非常鲜明,一颗硕壮的向日葵在画面黄金位置笔直屹立,葵盘饱满向下显得格外沉实。花茎挺直向上,势如破竹般冲破纸面后又折回画中,形成强劲的视觉张力。画面中两片浑厚润泽的叶片以英文M状并拢,浓淡相间展示着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和葵盘、花茎形成前后掩映遮挡层次。葵盘外围花瓣用自然生长的亮黄色赋彩,与葵盘内侧的浓墨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视觉焦点,吸引着观众的视线,说明是此幅作品的重点。这沉实的葵盘饱满且大,因为葵盘左侧有一部分已经胀出画面。这种花茎向上冲破画纸,葵盘向左冲出画面,两两呼应,形成不完整的完整给观众留有想象的空间。

《成熟时低下头,不争荣光》 刘荫祥作(2012年)


整幅作品纯粹精炼,没有任何赘笔,这与刘先生师承崔子范先生及师爷齐白石先生大写意文脉密切相关。与此不同的是刘先生没有停步于此,又向前推进,形成自己不同于前人的鲜明绘画语言体系和文化属性。

崔子范先生和弟子刘荫祥在一起谈艺。


作品右侧落款更是画龙点睛,以花隐喻拟人,对自然物象具有双重象征。题款上半句写到"向日葵向太阳天天向上",呼应《周易》"天行健"的进取观,精准刻画出向日葵生长阶段向光性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风采。“成熟时低下头不争荣光”,暗合《道德经》"不争之德"的处世智慧,是通过向日葵成熟后因葵花籽重力下垂,避免阳光照射保存种子水分蒸发这一自然生长现象,隐衬中华传统文化中谦逊低调、作谦谦君子的美德。既与宋代马远《踏歌图》中稻穗低垂的意象异曲同工,又不同于西方艺术史中梵高向日葵,具有东方美学独特风格。

短短20个字落款,将作品进行了总结深化。将向日葵青春期朝气蓬勃锐气向阳,成熟期重力反应虚怀若谷联系起来,高度概括了向日葵生命阶段全过程。是品德进取与谦逊的联结,是儒家进取精神与道家谦和之道的融合,是具有审美属性的哲思内涵。

此幅作品落款将八大山人式的隐喻题款转化为更直白的当代表达,将文人画题款向现代转化,并保持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传统格局,令作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形成哲学层面的辩证思考。

刘荫祥先生另一幅“向日葵”作品(2013年)


结合艺术创作的时代语境来讲,面对这幅创作于2012年的作品,不免让笔者对当代艺术浮躁风气引发反思。尤其在艺术市场商品化背景下强调"不争"的创作态度具有重要时代意义,正如刘先生自己人生座右铭中提到“做人低调,作画独到”一般,社会需要艺术家专注作品,多创作具有学术价值的作品,少一些商品行画干扰大众审美视野。

大写意艺术讲究的留白智慧,不仅是画面中的虚实处理,更要在题款中深化作品,形成言外之意的双重留白,启发观者思考进取与内敛的辩证关系。这种艺术表达既延续了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托物言志传统,又赋予当代人文内涵:在视觉审美中完成哲学启蒙; 用传统艺术形式回应现当代艺术困惑; 构建了自然观察与人文思考的审美通道。

因此,欣赏大写意作品,既要观察作品是否有独特的个人风格,还要读其精神内核,才能全面领会艺术作品全貌,就像刘荫祥先生通过葵花意象传递的生命智慧。


附刘荫祥先生作品一一


《一身虎皮仍称兰》

《晚香》

《过端午》

《吉鼠闹春》

《高风亮节图》

《荷塘小蛙》

《逆游》

《秋水》

《荷香鱼趣》

《幸福的一家》

《宽宏大量能容事》

《不下馆吃健康,青葱大蒜豆腐汤》

《无知者多自傲》

《花好月圆》


华北影响力-2_副本.jpg

分享